非遺 |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

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(xiāng),主要集中在潘樂、戶早、隆光、相姐、明社、曼炳6個村。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盛名,以”戶撒刀”著稱于世,戶撒刀是全國四大名刀之一,其工藝祖輩相傳。一把正宗的阿昌刀,需要選料、下料、鍛打初胚、修胚、打磨、淬火、拋光、雕飾、配鞘、開刃等十余道工序,經(jīng)過千錘百煉、反復打磨。2006年戶撒刀鍛制技藝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
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,其中由他們所制作的戶撒刀工藝獨特,質(zhì)地精良,鋒利耐用。其中的背刀和各式佩刀因鋼性好和式樣美觀大方而深受當?shù)厣贁?shù)民族和東南亞各國人民喜愛,“戶撒刀”由此獲得“柔可繞指、鋼可削鐵”的美譽。

一把好的“戶撒刀”,從選料到成型,無處不傾注著工匠們的心血,他們繼承了阿昌族幾百年來的傳統(tǒng)工藝,又對刀具的制作不斷創(chuàng)新,他們嚴格選料,精心制作,刀具一般都采用上好的彈簧鋼、炭素鋼等;鞘和柄,也選用好材,下料前仔細琢磨,量材使用。鍛造時大錘、小錘、鉗子配合默契,邊燒邊鍛。每種刀具的形狀、厚薄、長短、寬窄都力求恰到好處。淬水時,十分講究火候、水質(zhì),使刀刃硬度適中,鋒利耐磨;接下來還要精心修飾、打擦、裝配。高檔的刀葉上都要刻上“雙龍抱柱”或“二龍奪寶”等圖案,配上銅鞘、銅柄,使之金光閃耀,光彩奪目,一件精美的藝術(shù)品就此誕生了。現(xiàn)在,戶撒刀已發(fā)展出生產(chǎn)工具、生活用具及裝飾性工藝品等三大類120多種。每一把戶撒刀不僅可作為是一件刀具,還可作為一件精心鑲嵌裝飾的精美的藝術(shù)裝飾品,戶撒刀的名匠們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標記,可以通過標記來識別刀的質(zhì)量和價格,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喜愛和收藏。